学院占地面积925亩,规划建筑面积30.4万平方米(已建设完成23.8万平方米)。下设7个系部,建有11个现代化实训中心、130个实验实训室和一体化工作站,实训场地10.8万平方米,设备总价值2亿元。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834人,教职工357人,专任教师253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82.8%,高级以上职称83人,博士学位4人,硕士以上学位98人,全国优秀教师、省(市)首席技师、省(市)教学能手等各类专业精英人才47人,建有山东省技师工作站、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首席技师工作站4个。 学院主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按照市委六届四次全会的安排部署,对接我市产业发展,优化专业建设。数控加工专业为全国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石油装备制造专业群为山东省首批示范专业群,焊接加工、汽车维修是全省技工院校“百强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为省级品牌专业。 学院建有包含100个标准考场,可同时容纳3000人理论考试、1500人机考的省级标准化大型考试中心。近三年,开展各级各类培训11920人次,技能鉴定14115人次,组织各类社会考试262773人次,为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近年来,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完善管理育人机制,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1.坚持党建统领。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抓好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按照“用党建工作统领业务工作,以业务工作成绩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思路,做好党建、业务工作结合文章,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在教育教学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2.精细化管理。加强制度建设,修订完善规章制度110余项,构建起学院基本管理制度框架。推进“1+N”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释放制度活力。开展“制度落实年”活动,坚持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用制度规范行为。强化督查落实,工作按照项目负责制、分工网格化、呈现表格化的要求,大事不出网,小事不出格,有力促进了工作开展。 3.开放化办学。推进国际化办学,与德国哈尔博格学院共建“中德(东营)职业技术教育示范基地”,推动德国“双元制”模式在东营实施。与山东科瑞石油装备有限公司共建“东营纬科国际石油培训学院”,服务石油装备制造专业发展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建立密切联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46个,与京东集团、青岛海信、山东燕航、山东科瑞、中德诺浩、博世马勒、北京友谊宾馆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成京东集团校园实训中心等5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4.内涵式发展。紧紧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及东营区域产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设置。落实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重点专业全部建设一体化工作站。全力推进“双招双引”“招才引智”工作。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提高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以项目化、区域化、网格化、实物化为引领,实施安全“四化”工程,提升管理水平。 5.标准化引领。以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级示范专业群、省市品牌专业、全省新型学徒制、中德双元制培训等项目建设为引领,提升办学层次与质量。规范课程、课堂、课时管理,狠抓教风学风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以大赛标准引领日常教学,开发校本教材,组建大赛班,近三年,师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以上97个,其中,国赛三等奖以上16个,省赛一等奖以上6个。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山东省选拔赛中,我院学生获得5个一等奖、12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2名学生入选国家集训队。 6.“人本化、生活化、细节化”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教材建设,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弘扬“融合、向善、拙朴、匠心”的学院精神,实施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构建特色鲜明的育人文化体系。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零报告、学生出彩计划等成为我院学生管育的特色,“每周一班会,每月一主题,每年一个月集中教育”成为学院学生管育的品牌。 学院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全国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成员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级花园式单位、山东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技师培训基地、东营市公共实训中心、东营市政府公共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