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技师学院(中国一重技师学院)成立于2009年,坐落在闻名遐迩的国际美食烤肉之都、丹顶鹤故乡——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学院是由1956年创办的第一机械工业部富拉尔基工人技术学校和1964年创办的齐齐哈尔铁路司机学校合并而成的一所全日制公办职业院校,是隶属于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学院拥有铁锋校区(主校区)、富拉尔基校区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为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万平方米。学院现有教职工466人,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111人,一体化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学院全日制在籍学生5475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近年来,学院坚持为国家输送战略型人才和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为主要办学方向,开设了教育、技能、培训等各类专业40余个,形成了以数控机床加工、轨道交通运输为重点的教研体系,实现了对一、二、三产业全覆盖。目前,学院已经建成“大师引领、名师带动、骨干支撑、三位一体、一专多能、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通过建设大师工作室、名师创作室实施名师工程,打造了一支“专业有带头、学科有名师、教学有骨干”专兼结合的教研团队。多年来,学院累计为国家和省产业工人队伍培养了技术人才20余万名,其中部分人才已经成为全省、全市大型企业的技术骨干,中国一重90%以上的产业工人、哈铁道65%的产业工人均毕业于技师学院,轨道交通类专业毕业生遍布全国25个省市。学院有40多人被授予国家级、省级、市级技能工匠称号,先后培养了以范友国、刘伯鸣、桂玉松、崔亚鹏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家战略人才,其中范友国、刘伯鸣被评为“大国工匠”年度代表人物,刘伯鸣被誉为“工人院士”,为学院赢得了“大国工匠摇篮”的美誉,为航空航天、核工业、海上兵器、交通运输等国家安全战略和经济命脉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学院高质量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开展创业培训、失业再就业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累计拉动近9万名社会人员实现再就业;积极推进农村学生筑梦行动,为1.6万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赋能成才,为国家育人才、稳就业、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学院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国家级职业训练试点院校、国家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基地、国家首批铁路机车驾驶人员资格理论考点。2023年顺利通过国家人社部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项目评审,被评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是黑龙江省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技工院校。学院始终坚持“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强校”的办学思路,建立了完整、科学、规范的高水平竞赛办赛机制,全院师生在国家、省、市系列技能大赛中取得了累累硕果。2021年,学院优秀毕业生周杰获得全国第九届数控技能大赛五轴联动加工赛项学生组第4名,被中国航天三院录用;优秀毕业生冯洪强、张海庆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录用。2023年,学院教师李岳峰在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获数控铣赛项优胜奖,实现黑龙江省在该赛项上奖牌零的突破;2023至2024年度“华中数控杯”五轴数控机床加工技术赛项中,学院4名师生获奖;“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中,学院参赛选手获得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赛项机车乘务员一次作业子赛项三等奖;黑龙江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黑龙江选拔赛中,学院参赛选手获得了1金4银3铜13个优胜奖的好成绩。学院9名师生获“龙江技术能手”称号。进入“十四五”时期,学院以培养国家战略型人才和本地技能型人才为己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部署,坚持“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重点、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原则,紧紧围绕全市构建“2345”现代产业体系和实施“产业链供应链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产业“政校企”联盟理事长单位作用,持续深化央地合作,与中国一重、和平重工、中国中车、航天海鹰、北方华安、黑龙江昊华6家央企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先后与益海嘉里、飞鹤集团、蒙牛乳业、紫金铜业、阜丰集团、建龙北钢等数十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首创“人教岗”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省同行业中被推广,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机统一,《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先后进行了大篇幅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栏目《生产线上的中国》,以“奔赴技能岗位,成就人生梦想”为主题对学院进行了专题报道。面向未来,学院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火车头”工匠精神,薪火传承中国一重人“以一为重,永争第一”的强大力量,立足建设“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的高水平职业院校”目标,精准锚定“留在本土人才数量最多、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结合最紧、与招商企业对接人才需求最快、赋能乡村人才振兴贡献最大、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标准最高、解决就业难和招工难招法最多”的特色办学方向,全面提升学院综合实力,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力度,积极为国家输送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奋力为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学院力量。